几年前,偶然的情况下,蒙顶山那里给发现了在一处深山有几株没有人打理,自然生长的老茶树,这个就是很天然不受污染所以非常珍贵,所以最近几年都连同山里的采茶人一起攀爬去那里采老树茶叶。目前那些原始古树也被保护起来,那是非常珍惜的遗产。
在那片地方,陆续也发现了一些古树,更也有在那里开始培育茶树种植起来。眼前大家喝的,就是古树那里采摘回来的。这样的用心,真的温暖,让我切实的感动。第一次知道黄茶,品尝了味道很清甜好喝,我想也是因为老师的用心炒出来的原因吧。
第二杯茶是另一款黄茶,这次是用秋采茶,也是老师自己炒的黄茶,味道没有那么浓烈浑厚,但有着淡淡的清香,是经过了夏天的洗礼换来的。原来,茶在不同的季节采摘和炒,会有不一样的味道和功效。春茶和秋茶的区别主要在于采摘时间、口感和香气:
采摘时间:
春茶:通常在3月至5月采摘。春季气温适中,茶树经过冬季的休养生息,茶叶内含物质丰富。
秋茶:一般在9月至10月采摘。秋季气候凉爽,茶叶生长较慢,内含物质积累较多。
口感:
春茶:口感鲜爽,滋味浓厚,回甘明显。
秋茶:口感相对醇厚,滋味较为平和,回甘稍弱。
香气:
春茶:香气清新高扬,带有花香或果香。
秋茶:香气较为沉稳,带有成熟的果香或木香。
老师继续说着各种起源和故事,非常契合着整个主题,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寻根溯源】。现在人欠缺的是自己的根,冷待和忘了自己如何来,怎么来。我们有着深厚优美的文化底蕴,但很多人却选择放弃了、忘记了,去向往追求着现代西方的花俏享乐消费生活方式,甚至连方言母语也不屑了。更甚,是误解了原本属于中华的文化,是发扬自别处,比如日本的茶道,其实是唐朝的时候传过去的,现在人只会想到日本茶道和抹茶,却忽略自身的源远流长。
课堂中有学长在给反馈的时候说,看到老师,就像看到一尊观世音菩萨那样,因为老师那双肉肉饱满的双手,就像画像里观世音菩萨抚慰众生的双手那样。其实老师的样子是慈祥的,散发出来的感觉,也让人很温暖。那双厚厚的肉掌,不晓得是不是炒茶多了炒出来的?
温馨感动的一堂课后,得匆忙的赶去行政楼那里准备,因为文殊院主持大师父,临时通知想要来给大家办一个【开班典礼】,是之前的课程都没有过的事,可见大师父是如何的重视和关注这海外第一班。
那里前面摆放了三张椅子,是文殊院监院 常戒法师,文殊院自养部 戒智法师和负责课程与禅茶推广的亦智师父大家端坐好,恭候师父们莅临。虹芸老师告知,这次大师父来,也给大家带来了惊喜,真的羡煞国内的班呢。
常戒大师父莅临,一脸慈祥,端详着庄严的样子,我看了有股想哭的冲动。问讯后,就请大师父开示,欢迎海外的学生来到成都这里学习,也希望可以把禅茶文化推广到全世界去,马来西亚是一个起点,更是一个契机。
大师父也赞叹,开始提起要如何推广到海外,到成立了第一阶梯的海外班来到学习,才差不多半年多的时间,效率速度是非常高。大师父也希望在这次的学习后,我们可以好好的在当地推广禅茶,有聚集地让大家可以好好的交流。
戒智师父是负责自养部的,香园隶属自养部,说白了就是文殊院要如何自己养活自己,就是靠着香园的各类推广的营收,来支援文殊院的开销,和佛教、素食、禅茶的推广经费。
"十八籽"中的数字"十八",指的是"十八界",这是佛教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包括六根、六尘和六识。六根是人类感知的六种方式,包括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和意界。六尘是感知的对象,包括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和法尘。六识是感知的意识,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十八子"将这些要素串在一起,象征着修行者通过正念和冥想,超越感官和思维的界限,达到更高层次的觉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