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就没有吃了,走回尘芦那边的周边景色,特别喜欢那几棵逐渐转黄,或已经变黄的银杏树。天气开始降温,天也灰沉沉的,有云有凉风,貌似要下雨了。据说我们抵达成都前天气都是这样灰蒙蒙的下雨,但我们抵达的那几天是难得的天凉气爽,现在又要下雨了。一场冬雨一场寒,每次下雨都是一个降温。
上缴手机,排队,等待进入下一堂课。门一开,眼前一亮,佳佳老师太年轻了,应该小我十岁有多啊。这次的主题是【茶如人生 落子无悔】。在每一位的前面,都有各八粒黑白子,还有两个茶杯。
坐定后,老师说她的脚前几天被烫伤了,所以她不能跪坐,先和大家说抱歉。然后就开始上课了。这个课,是老师给个题目,然后我们用黑白子做选择。大概的问题和我的想法如下:
是选择原料好,工艺不讲究的制茶?还是原料一般但工艺精湛的制茶?
• 原料好,工艺在其次
不依赖冲泡方法,但口感稳定的茶?还是依赖冲泡方法,口感偶尔惊为天人的茶?
• 口感稳定,不依赖冲泡方法的茶
纯野生野放茶园的茶更好?还是科学管理科学种植的更好?
• 科学管理的种植,如果需要大量生产和稳定的茶叶
原生种,但有带明显的不足,比如带微苦的茶叶好?还是优良品种,有明确的特点,比如黄观音、金萱好?
• 优良品种
一款茶能冲泡很多泡,而且口感表现都很稳定的好?还是一款茶只有前三泡非常惊艳且馥郁,但三泡以后立马就没什么味道了的茶?
• 冲泡很多次,口感稳定的茶
一个茶当下最好喝好?还是一个茶是至少5年起步,才会开始好喝,而且越久越好喝的好?
• 当下最好喝
树龄大,山场不好的茶叶好?还是树龄小 山场很好的茶叶?
• 树龄小,山场好的茶
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原本老师以为我们会斟酌考虑很久,白子黑子难以做选择,岂不知,我们都很坚定快速的,马上就做了选择。我的抉择选项和考虑点,很多都是依据之前2019年去长白山参观人参园时,与槮农对谈后的理解。当然也有参考过往的短短喝茶经验,就是Covid期间在邻居家那里喝的好茶所得到的体验。
有时,不必纠结太多的器材和技术,原料好,怎样泡都是好喝的。而如果有先天的不足,那补足,或改进了,也莫有不可。就好比一个人的样子身材如果不够特出,何必一直要去和人去比自己的短处而忽略了发挥自己的优点呢?
对比每个人的理解与要求都不一样。有的根据自身的理解与喜好,就投选了。老师挑选了全黑子的与全白子的同学来做分享,听听他们的原因与想法。从谈话中,我其实有想到到会不会是老师自己想最寻求的答案和肯定呢?毕竟要在目前那么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还要维持着最开始的坚持,是有很大的考验与耐力。身边人的意见,自己的内心想法,看看大环境变化,那是多么需要过人的坚持和肯定。
佳佳老师也面对过大环境都追求各种奶茶的时候,是要做出改变顺应潮流,还是坚持原则只做传统的喝茶?当大家都觉得花茶好喝,有许多美颜养生功效的时候,是还要坚持着单纯的做原茶?当现在很多人都觉得喝咖啡比较有“身份地位”的时候,还要卖“茶”吗?许许多多的矛盾、冲突、碰撞和激荡,都是要开始静下来想,初心是什么?这个很重要。大道至简、大巧不工,一门深入到了最后,还是回到“我”的初心是什么?不然就很容易会被市场刷掉。
后来,开始有更多年轻人接受传统的“茶”,喝茶的人越来越多,对原本的“喝茶”品味越来越高要求,恢复到原始、纯粹、简单、养生、健康。就这样,让老师的坚持、传统和“逆流”局面,翻盘突破了并得以经营了下来,理念没有偏离。而随着市场改变和没有坚持原则的潮店,到最后却经营不下去而倒闭,因为没有自我的色彩和特色。
我回想最历历在目的,是那些年出现的珍珠奶茶潮,还有一条条的奶茶街,结果后来都因为疫情而相续倒闭。其实在疫情之前,很多家都已经苦苦支撑了,没有当年的风光与销量。一个疫情来到,门可罗雀,或收支不平衡,就纷纷倒闭了,甚至负债了。
就这样的闲聊和分享,提到佳佳老师的茶馆是【扫雪煮茶】,是一家有特色,传统与潮流并存的茶馆,一边可以泡原始的茶,一边也有推出奶茶系列和花茶系列的。这勾起了大家想要一窥究竟的兴趣,有邀约同届同学去参观的念头。就这样很开心轻松的,又富有实列的过程的分享,给我们结结实实的上了宝贵一课。
在房间里,我听着天南地北的说着学长自己的故事,和经历的事。曲折离奇,也填补许多我百思不得其解的空白部分,原来是发生了那么多事。我也说了一些我的想法和见闻,就这样的侃侃聊聊,到十点多,非常投缘,也互相的理解,很多我的想法、经历和感受也得到认同和理解,真是知音,频率一致,相逢恨晚啊。到后来,回避着我们两个“老”学长在聊天的阿超都回来了,给我带了一粒茶叶蛋来充饥,我才去沐浴更衣,安寝。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