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6日星期四

溯源 - 茶祖

 一夜非常好眠,加上越来越冷的天气,要早上爬起来,真的越来越挑战。还好一个转身,定一定神,就开启了一天的学习、静心和拉筋锻炼。早餐前赶紧把一些衣服拿去洗,饭店有提供免费的洗衣服务。

吃完早餐,衣服也洗好了,烘干了。之前被告知晚上如果要去洗的话,需要排队等候很久呢。在早餐的时候,就开始投入收集大家的感想、体悟、感受和感言。我被委派当班代表去做总结和分享。

有时候觉得挺可惜的,有些人是不懂得表达内心的,可能是不懂得梳理感受,也可能是没有感受。加上,发现来上课的同学都没有记录还是写心得的习惯,期待着凭着几张照片,还是看着课程表,就可以记得学习的内容,那是不可能的事。

也许知道,但就是不愿意多花一点点时间去做记录、写下当时的 感想体悟,以便可以回顾翻阅。所以,我只得到非常有限的回馈。那还是在目前上课期间,就已经快记不起几天前学习的东西和感受了。

第一堂课是复习压灰。第一天的学习,还是有同学没有体验到压灰,现在就轮到他们去体验一次。在轮流复习的过程,我继续我的访问和对谈,希望可以更全面的摄取每一位内心的感想和感受。也是在那时,要填写回馈几天前的学习报告,我的鸡爪字体潦草竟然也会被推选去写报告。

过后就排队进入禅茶的体验课,这个与第一天的无心茶会有些不一样,还加多了孙红霞老师在抚琴弹奏古筝。大家跪坐着看和听,那是非常不一样的感受体验,是结合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去体验入六识。。。

我也因为这样的一个意境,可以突破跪坐的极限,跪了差不多40分钟。跪坐是需要练习和习惯的,一开始是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来延长那跪坐的时间。蒋兴钏老师的茶泡好了,也开始讲解故事的时候了。兴钏老师再次分享茶祖的故事,尤其是靠近蒙顶山的吴理真的故事。

茶祖,指的是茶的祖先。世界茶文化在中国,中国茶的祖先,神农也。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荼就是古时候茶的称呼。而神农就是炎黄二帝中的炎帝,作为炎黄子孙,应该保留对祖先的敬畏和崇敬,而不是将其归于虚无缥缈之中。

在蒙顶山,第一个种茶的吴理真被视为茶祖。汉时名山县西十五里的蒙山甘露寺祖师吴理真,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吴理真父早逝,家境贫寒,母亲积劳成疾。他是个孝子,每当雄鸡报晓,便带上工具,登上蒙顶,割草拾柴,换米糊口,为母亲治病。一日,吴理真拾好柴,口干得直冒火,顺手揪了一把“万年青”(野生茶树)叶子,放在口里慢慢咀嚼,口渴渐止,困乏渐消,精神倍增,颇感奇异。又摘了些带回家中用开水冲泡,让老母喝下,果有效果。连服数日,病情好转,续饮月余,身体康复。

乡亲们病了,他热情地用这种叶子泡水给他们饮用,效果也很好。可惜这种树不多,所生长的叶子远远不能满足治病救人的需要,他决心培育出更多的茶树。吴理真为了种茶,在荒山野岭搭棚造屋,掘井取水,开垦荒地,播种茶籽,管理茶园,投入了自己的全部身心。可以想象,吴理真这种敢为天下先的行动,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经过了多少次失败。功夫不负有心人,吴理真用勤劳和智慧浇灌出了株株嫩绿茁壮的茶树,他成功了。吴理真把茶叶熬成汤,施舍邻里,普济世人,许多人祛疾去病,不少人健体强身。

在云南,孔明被视为茶祖。孔明率军南征到云南地区,将士们遇到大山中的瘴气中毒染病。一日,诸葛亮梦见白发老人托梦,顿悟出以茶祛病的方法。茶到病除,士气大振。为了答谢白发老人托梦之恩,更为了造福当地百姓,在征战结束后,诸葛亮在当地大山中播下大量茶籽,种茶成林,并把烹茶技艺传授给当地人。


老师也说了蒙顶甘露的故事,感觉到成都的茶人老师都以蒙顶山为荣呢。这个蒙顶山,说到我都有点向往想去看看感受一下了。


蒙山茶主要产于蒙山山顶,故被称作“蒙顶茶”。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蒙顶茶产于地跨四川省名山、雅安两地的蒙山,四川蒙顶山上清峰汉代甘露祖师吴理真手植七株仙茶的遗址。蒙顶甘露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被尊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

甘露在梵语是“念祖”之意;二说是茶汤似甘露。甘露茶采摘细嫩,制工精湛,外形美观,内质优异。其品质特点:紧卷多毫,浅绿油润,叶嫩芽壮,芽叶纯整,汤黄微碧,清澈明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鲜。

特点:紧凑多银毫、嫩绿色润,香气馥郁芬芳鲜嫩,外形美观,浅绿油润,香气高爽,味醇甘鲜,茶形状纤细,叶整芽泉,叶嫩芽壮;色泽嫩绿油润;

汤色:茶汤似甘露,碧清微黄,滋味鲜爽,浓郁回甜。 嫩绿色润,内质香高而爽,味醇而甘,汤色黄中透绿,透明清亮,叶底匀整,嫩绿鲜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鲜,沏二遍时,越发鲜醇,使人齿颊留香。


我看着眼前的茶纸,写的是【六碗 通仙灵】,看看周围,有些拿到一碗、两碗。。。老师继续说着【七碗茶诗】的故事。原来喝茶也有这样的境界哦。我恰巧拿到通仙灵,说来也有趣。

《七碗茶诗》又称《七碗茶歌》,它并不是单独的一首诗,是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的节选。整首诗朗朗上口,文字优美,境界深远,可以说是历年历代茶诗中最著名的一首了。


七碗茶诗 - 唐 卢仝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就这样结束了这堂课,非常有趣,也理解更多关于茶的历史和故事。午餐再次留在香园里吃,我又再次吃了福慧面,想念着那熬煮出来的清汤,非常清甜好吃,虽然价格不便宜,但用料也不节省啊,还有羊肚菌在里面。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