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课是由宗莉老师带的宋代点茶课。我们在课堂前就被告知宗莉老师是非常严肃和认真的老师,不会好像我们之前的课那样,跪坐了腿麻了还可以盘腿坐。这个课,老师要示范演练弄抹茶给大家喝。
这个是有一系列的仪轨程序的。一次弄三碗,一堆步骤,大概三碗要用十五分钟吧,弄六轮如果没有间歇,也要一小时半了。我心里是那一阵阵的憋屈。喝一碗茶要那么久,还要在跪坐,不能说话,那是什么样的一种“写意”,“享受”,“静心”。。。
大概在第二轮的泡茶,我开始有点烦躁郁闷了,还不能感受到那种平和与愉悦。喝茶,对我是很自在简单舒服的事。这样多的步骤、规矩和仪式,就有点不太符合我的个性了。在胡思乱想东张西望的时候,突然一转头看到诚宣学长脸色苍白,不明所以的流泪了。
一开始我还以为他打坐进入境界状况了,一想不对呀,他修行挺高的了。那。。。 就是他身体不舒服了。果然,学长因为连续几天的熬夜操劳,加上没有好好的用餐,喝下抹茶身体就出状况了。
一阵骚动的,学长退席一旁休息,然后就先回到酒店。老师如如不动的看了一眼,也注意到其他同学也跪坐得不舒服,东倒西歪了。老师加快速度,每个步骤仪式间都没有停歇的加速完成。
就这样,感恩老师的体贴和疲累,终于全部18碗抹茶都泡好了,大家也顺利得到“解放”。然后老师就开始简单的说了点茶过程所蕴含的技巧和心法。从温杯到抹花的呈现,这一静心的过程让人感受到宋代点茶的禅茶韵味和智慧。
大家歇一歇,接着就进入比较轻松的课,是由刘丽老师和香男老师带来的差点的基础分类及结构和如何品尝茶点。这个都是食品点心的搭配,来避免掩盖掉茶的滋味,毕竟主是茶,食物只是点缀和搭配。
食品的研制,要依据茶类,当季当地的原料,摆放在讲究的器材,呈现出礼仪之美与待客之道。这是不容易的,当然食材那么多种类,要搭配,要相补,要创新,这也非常考验对各类食材的驾驭能力。这些核心思想是在于“清净、柔软、如法”的坚持。清净的食材,柔软的心态和顺应季节和区域的食材。
香男老师主要是研发各类茶点,确认下来就是扮演着中央厨房的角色,供应整个香园不同的部门的订购。这个也是品质、安全、卫生和成本的考量。老师准备了一些色香味俱全的可口点心,看到都赏心悦目,只是人数太多,份量太小,贪食的我就没有试吃了。就这样,一堂简短的课就结束了。
趁着晚餐时间,我到文殊坊附近走走逛逛看看有什么其他没有走过的地方,绕着不同的方向,看看不一样的景色和商圈,真的很用心很特色的把整个地方都活络起来。很多茶坊,很多餐馆,人都是注重在吃喝啊。每个转角,都有不一样的景观,这个是需要很多的规划,协调和参与才可以完成的事。
突然在一处的小店铺,看到同学都走了进去用餐,那是他们之前口口声声说的,便宜好吃又舒服的小面馆。原本我还想继续走走,后来还是越过马路进去参与。这面馆的面都好便宜,用斤计算的,一斤面才八块钱。味道不会因为便宜而有所变淡,所以小小一家面铺,是有人气和可以持续的。就这样欢乐开心的小聚,查实温馨。这段成都学习之旅,有太多的美好与体验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