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后,又买了间双层排屋,地面面积是20尺 x 60尺,建筑面积是20尺 x 40尺,但是有两层,变成居住面积为1600方尺了。可是房子大了,收拾打扫起来也很不容易,而很多地方还是没有真正的走到过。每天就只固定在几个地方溜达作息而已,其他地方就只是个“有”,可是却没有好好用到,也仿若“无”这样。
记得之前有看过一篇报导,说在国外已经开始转向“窄屋概念”,也就是说居住的环境可以很大,但房子就小小而已,够用就好,剩下一大片空地来绿化、种菜。。。我也很向往这样的。一个人的地方,睡觉也只是用到3尺 x 7尺的地方,好像我升级了从单人床睡到了双人床,可是我的睡觉范围也只是那个大约21平方尺的范围而已,没有改变。
说这些,其实是引申出来的思考,到底我们所谓的活动范围、房子、地产,是要有多大才足够?土地虽然是你的,难道你真的拥有了吗?静思语说:“屋宽不如心宽”。是的,心要宽,人才会开心。
那天,我回到我的祖家过夜,阔别了廿多年,终于又回到这个地方过夜了。小时候在这个地方,门前有广阔的土地,是德教会的产业,没有围篱笆的,还有许多大树给乘凉。在那里,小孩可以自在的奔跑、骑脚车、放风筝。。。那条路,也是要通往其他村的捷径,给人方便。可是过后德教会翻新了,那片空地也围起了篱笆,不让人们通过,也没有给人方便了。
在没有庆典的时候,大门就这样锁了起来,而门前那广阔的视野也被阻挡了起来。是的,那片土地是德教会的,可是现在那片土地变成了冷清清的,没有人经过,没有小孩嬉闹的地方了。这样,是好还是不好?
以前那间很有味道的德教会,重建过后,就看到这样冷冰冰的外形,没有特色,要显奢华可是又能力不足,做出一间没有什么特色的德教会出来了。这样,像礼堂多过一间德教会。
无独有偶,德教会前面以前有五棵大树,是槟榔树之类的。也可能气数已尽,变成这样的三长两短的样子,唉。少了人气,少了生气,什么好山好水,也没有用了。
另外,原本祖家后面这里,是一位印度人的家。以前小时候常有过去走走玩玩的。不知何时,搬走了,房子也跨了。剩下这片空地,说实在的,也不是很大,只是地点很不错,面向大路,又是天字第一号。但这个家人,不晓得发了什么神经,这片空地,在一个荒山野岭的地方,竟然要卖卅万!
真是的,结果就这样荒废了。原本叔叔要买起来做仓库的。呵呵,这个地方,八万都嫌贵咯。